2024年12月17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数字诊疗分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共同主办的“心脏衰老学术会议(北京2024)”顺利召开。
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心脏衰老及其相关疾病对民众健康和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本次会议聚焦心脏衰老这一重要议题,旨在凝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心脏衰老标志物的前沿研究与应用,以推动心血管领域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吸引了老年医学、心血管病学、基础医学等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本次会议的召集人为刘光慧教授,曹丰教授和黎健教授。
参与本次会议的专家有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教授、中国科学院顾宁院士、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曹春梅教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主任曹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陈厚早教授、南开大学黄兴禄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季勇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孔炜教授、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黎健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子健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聂宇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宋默识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田进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媛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闫小响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宏家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员、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北京大学周菁教授。
开幕式环节,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教授首先向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范利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各方专家的智慧,深入讨论心脏衰老的最新科研动态、临床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希望促进与会专家的通力合作,从而在心脏衰老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老年医学发展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脏衰老成为公共卫生挑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以科学手段延缓心脏衰老,减少疾病发生率。促进跨学科研究合作,整合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全面应对心脏衰老问题,期待科研成果转化为医疗解决方案,惠及患者群体,为健康中国和全球健康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顾宁院士指出,心脏衰老研究在老龄化社会中非常重要,心脏衰老标志物是理解衰老本质和临床评估风险的重要工具。顾宁院士指出与会专家分享的心脏衰老的分子机制、生理病理变化、标志物筛选和应用研究中的新突破新进展,将为理解心脏衰老和临床评估提供宝贵线索和工具。
开幕式结束后,曹丰教授、张宏家教授、徐明教授、曹春梅教授、曾春雨教授、杨旗教授、李子健教授、周菁教授、黎健教授主持了学术报告环节。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刘光慧研究员率先发表了题为“衰老的编程和重编程”的主旨演讲。报告指出,衰老的编程与重编程在细胞衰老和再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抵御环境压力和保持组织稳态方面,这些机制对细胞命运的调控尤为关键。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孔炜教授发表了题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微环境调控”的演讲。孔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微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并探讨了通过调节微环境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
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陈厚早教授发表了题为“细胞衰老与心脏疾病”的演讲,报告详细介绍了细胞衰老在心脏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了通过干预细胞衰老过程来防治心脏疾病的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闫小响教授发表了题为“冠心病事件链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研究”的演讲。闫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冠心病从发病到临床事件的全过程,并介绍了其团队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王媛教授发表了题为“长链?;饧畲灰斐T诩毙孕墓:喜⒍嘀Р”渲械淖饔谩钡难萁病M踅淌谠诒ǜ嬷猩钊胩教至顺ち歹;饧畲灰斐T诩毙孕墓6嘀а懿”渲械墓丶饔?。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田进伟教授发表了题为“晚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机制与干预策略”的演讲。田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在晚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探讨了潜在干预策略。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发表了题为“Heterochromatin in cardiovascular aging and disease”的演讲。陶教授在报告中探讨了异染色质在心血管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强调了表观遗传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宋默识研究员发表了题为“Strategies targeting cardiac aging and related pathologies”的演讲。宋默识研究员在报告中探讨了心脏衰老及其相关病理的干预策略,重点介绍了在降低心肌炎症、干预心肌纤维化、促进血管新生以及心肌细胞再生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季勇教授发表了题为“主动脉瘤/夹层防治靶标发现”的演讲。季勇教授次揭示了GSNOR在心肌细胞线粒体中的定位,并明确了线粒体GSNOR通过调控线粒体蛋白ANT1的巯基亚硝基化修饰影响线粒体功能,参与心肌重构和心衰进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杨伟宪教授在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高龄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的演讲。杨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尽管大规模临床试验多将高龄患者排除,但该研究旨在评价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及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张维绮研究员在演讲中探讨了心血管衰老时钟建立的途径,心血管衰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并介绍调控心脏和血管衰老的关键因子,并据此开发干预策略,为心血管衰老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聂宇教授发表了题为“Heterochromatin in cardiovascular aging and disease”的演讲。聂宇教授在报告中探讨了异染色质在心血管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特别是Vcan,心肌成纤维细胞(cFB)来源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能激活整合素β1和下游信号分子,从而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和心脏修复。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黄兴禄教授发表了题为“AI驱动纳米药物设计”的演讲?;平淌谠诒ǜ嬷薪樯芰怂耐哦尤绾卫萌斯ぶ悄芗际踅馕瞿擅滓┪锏菟土煊虻墓丶?,并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血管定量分析技术(Nano-ISML),以定量研究纳米颗粒穿过血管到达肿瘤的过程。
会议闭幕环节,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讨论,并指出未来心脏衰老研究领域应持续关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并提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跨学科合作来深化对心脏衰老的理解,以期从不同角度揭示心脏衰老的复杂性,并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心脏健康和生活质量。此次学术会议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与交流,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为老年医学和心脏疾病防控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