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_寻花楼楼凤兼职论坛,附近200米约爱电话,附近一百元约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学术会议在京举行
2024-09-14 09:55:00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9月7日,第一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学术会议在京举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范利会长线上致辞,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200余人。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于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成立,由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军教授(专访链接)担任会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

 

上午的学术报告环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苗春燕院士在学术报告《对多模式信号处理和AI技术在家庭老龄化和人口健康方面的贡献》中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老年人比年轻人多的时代,我们把人工智能当做可利用的工具,比如进行居家养老,设置各种传感器;比如正在研究对老年人进行画钟游戏测试,预测老年是否患有早期失智、帕金森病等。最终实现医生看人、人工智能看病的新模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军教授在学术报告《智能数字化融合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开发与应用》中指出,神经外科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明显,比如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到神经导航,显微镜术中荧光血管造影识别肿瘤的血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学。常规开展神经导航、手术机器人的辅助手术。也国内较早开始外视镜的临床应用。在神经影像上,我们进行多模态融合,更好地重建出神经纤维束、脑血管等。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岳树源教授在学术报告《听神经瘤手术策略》中指出,神经功能的保留,仍然是当今听神经瘤手术的重点。神外医生对三个领域要掌握:解剖、影像、病理。面神经如何定位,除了解剖定位,还有影像定位,对小神经纤维束能够成像,术前大概知道神经的方位。术前和术中要电生理定位。术中内窥镜定位,只适合体积小的听神经瘤。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赵曜教授在学术报告 《华山医院老年垂体瘤患者的诊疗》中指出,根据华山医院的数据,垂体瘤63岁以上,我们认为是老年人。我们垂体腺瘤手术年龄最大的患者89岁。老年垂体腺瘤主要为大腺瘤和巨大腺瘤,其中无功能型腺瘤占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视力下降、头痛、垂体功能下降多见,术前合并症更多。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老年垂体瘤治疗的标准方法,但开颅手术仍可以择机使用。术前评估要充分全面、围手术期监测要到位。多学科联合诊治非常必要。


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鲁晓杰教授在学术报告《神经内镜技术创新和发展》中指出,中国神经内镜在张亚卓教授带领下,25年来与国际同步。中国专门做神经内镜的医生已经超过1000人。内镜有很多优势。垂体大腺瘤首选内镜经鼻手术切除,复杂困难的应用EEA鞍结节扩大入路,内镜全景可视化利于正常垂体的保存和颅神经减压。我们提出垂体大腺瘤的二类五分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建国教授在学术报告《颅底肿瘤手术中血管处理策略》中指出,颅底手术仍然需要情怀,如果血管损伤了,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目前人工血管应用到颅内,还是没有出现,因为颅内的要求比较高。血管处理是颅底手术需要掌握的技术。解剖技巧:高倍放大、清晰对焦、耐心细致、锐性解剖。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茂德教授在学术报告《DBS在运动障碍疾病中的治疗应用》中指出,DBS治疗的适应症除了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外,相关文献报道DBS疗法还可以用于其他运动障碍疾病(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性斜颈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精神疾病(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药物依赖、肥胖、神经性厌食症等)、其他脑功能疾病(慢性顽固性疼痛、难治性癫痫、植物生存状态、阿尔茨海默症等)。目前,全球有超过100,000患者受益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有超过15000患者受益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辛涛教授在学术报告《椎管内外神经鞘瘤的微创手术策略》中指出,传统开放术式,后正中入路、旁正中入路,暴露面积广,视野宽阔,但组织损伤大。现在的通道技术,通过引导下导针定位,逐级钝性扩张手术路径并插入工作通道(6-22mm),在放大成像系统的辅助下进行微创精准脊柱手术,损伤更小。手术前明确三个重要问题:1、神经与血管分布;2、骨性结构与肌肉关系;3、膜性结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曹志恺教授在学术报告《复合手术治疗复杂脑脊髓血管病》中指出,2019年医院的复合手术室落成,以复合手术下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为例,采用开颅手术方法切除脑血管畸形可能有3.7%-27.3%的残留率,而复合手术模式进一步降低畸形血管团的残留率。通过复合手术于开颅手术前栓塞或阻断主要的供血分支,达到降低畸形血管团内的张力,减少术中分离血管团所致的出血风险。通过术中造影发现残余病灶以及栓塞开颅术无法触及的供血动脉。


厦门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田新华教授在学术报告《精准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实践》中指出,特别推荐神外医生使用3D Slicer软件,—款多功能、图形、数据处理开源软件,近十年3D slicer相关文献整体呈升高趋势,2021年最高117篇。3D Slicer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辅助作用:可以重建头皮、颅骨、血肿、肿瘤、血管、神经、脑组织及其术前明确其相互关系;可以做术前手术计划,如穿刺导板制定辅助脑室穿刺或血肿穿刺方向和深度,辅助手术定位、骨窗暴露范围和入路选择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桂林教授在学术报告《瘤内扰流:理念、材料和适用动脉瘤的拓展》中指出,瘤内扰流是临床需求逐渐形成的一种治疗理念;材料学的发展简化了介入操作的难度;对器械物理特性的熟悉和释放技巧的进步拓展了适用动脉瘤的范畴;术后不需抗板是我选择瘤内扰流装置的重要考量。

范利会长对会议予以高度评价,她说:此次学术会议是我们神经外科领域的一次盛会,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分享经验,共同创新的平台。通过这次学术会议,大家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高技术水平;同时,针对我们国家老龄化特色,老年人的发病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为推动我国老年神经外科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